对付出与实修的一点体悟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二四年一月十二日】作为修炼人,在荆棘密布、魔难重重的回天之路上,有人大步流星,勇往直前;有人跌跌撞撞,踉踉跄跄;也有人在魔难中一蹶不振;还有人根本执著心没去,走不出人。造成这些差异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实修不够,或不会实修,停留在懂道理上,不知道如何实践、如何去做才是实修。师父说“做到是修”(《洪吟》〈实修〉),行为上没做到就不是修。

正法修炼到今天,在个人接触和了解到的修炼人当中,对“你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转法轮》)这句法能切身体悟,并持之以恒的躬行实践的人屈指可数。仅拿炼功来说,“七·二零”之前不算,“七·二零”至今二十四年,不到九千个日夜,算算自己大约完成百分之多少,如果满分十分,自己大致可以打几分?那么学法,发正念,讲真相救人上自己付出了多少?不妨自问一下。

曾经有位同修,在睡梦中看到有两条很长的虫子从另一位同修的耳孔中被逼了出来。他便问对方这几天都做了什么,对方说觉的自己主意识不强,就每天背《转法轮》“主意识要强”这一节几十遍,已经坚持背几天了。可见,每天背一遍与背十遍、百遍是截然不同。

从现代科学角度来讲,在明慧网上,有一篇《共振:科学发现人体提升自身免疫力的奥妙》的文章,文中提到:“这说明“佛”字的正确声音能连接到另外空间的能量,与宇宙中的高能量产生共振。理解到这一点,我们自然会想到:自古就有的修行者诵经、念咒、祈祷等行为,很可能也是通过正确的意念、声音、文字,在实现与宇宙高能量的共振。换句话说,人类的意念和语言是可以连接到宇宙中更高级能量,并与之产生互动的!”“情绪影响健康,人体DNA和细胞可与宇宙能量产生共振。与好的能量产生共振,则身体進入好的健康状态;反之亦然。”“当我们诚心念诵九字真言时,身心能够在与好的宇宙能量的共振中产生平静与祥和;在符合真、善、忍的状态中,人体在宇宙正能量的支持下,免疫力会变的强大,人也就自然不至于染疫、恐慌和焦虑不已。”

在法中找答案,师父早有明示:“释迦牟尼讲正念,得一心不乱的念经,真正的能够使他修的那一法门的世界产生震动,才能招来觉者。”(《转法轮》)念哪一门的经,就可以使哪一门的世界产生震动,这是多大的力量?那么,当我们学法、背法时,是不是在与大法产生共振、共鸣?不断的学,不断的背,就在不断的主动同化大法,我们要怀着虔诚的敬法之心,有遵照法不断修正自己的真修的意愿,主动同化真、善、忍的坚定意志,无求无为的一心付出,大法的无边法力就在不断的净化我们的思想,身体,生命从微观至洪观的一切。

个人体悟,在修炼过程中,当找不到执著心时,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时,长期陷入魔难中时,不要消沉,也不要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大法会赐予我们智慧,大法会教会我们如何向内找,会点悟我们问题出在哪里,一切尽在法中。付出是实修的一部份,一个方面,一种体现,也是实修的见证。

也有一种现象,魔难中找出了一大堆执著心,可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往往当事人以为没有找对,又找了一大圈儿,状况依旧。其实,可能已经找对了问题所在,但付出不够,“修”的成度不够,不好的物质不能一下化掉。

师父讲:“望每个炼功人要准备吃大苦,要有迎接大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没有付出就得不到真功。想舒舒服服的不付出,不吃苦就得功,是没有这个道理的。”(《法轮功》〈第三章 修炼心性〉)

在修炼过程当中,很多人都发现了一种现象,在学法时悟懂法理了,也知道应该怎么做了,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在那个提高的当口上就是想不起来法,就不能把自己当成炼功人。个人现有层次认为,付出不够是主要原因,平时没有主动强化这方面的意识。曾经,自己只是从法理上知道矛盾的对方是师父安排来帮我们提高心性,转化业力来的,应该谢谢人家,可在过关的当口上很难想起来,或不能心甘情愿的说谢谢。后来,有一天内心一阵明悟:对方是师父派来成就我们的天使,是我的贵人,真得谢谢他。这种明悟与之前局限在法理上知道完全不同,好似原本就该这样,不谢谢对方还不正常了。其实,想修好,并没有那么难,想修,就付出。

付出包括方方面面,是一个全方位的课题,功夫在平时,例如,主动的有意识的强化自己抓住一思一念,并追找背后的动机;遇到事情的时候先不忙着解决,想想站在为私的角度会怎么去处理,再想想站在为他的角度又会怎么处理,长此下去自会形成为他的机制,这些都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付出才会有本质的转变,正所谓天道酬勤,付出是实修的基石,修好自己是需要时间的。

师父说:“无论付出多少,圆满时一定会得到多少。”(《精進要旨二》〈去掉最后的执著〉)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愿同修们都能在法中,在做好三件事中,无求无为的付出,付出,再付出,一定会迎来“忽觉身轻慧窍开 凤展双翼天地间”(《洪吟五》〈赞神韵演员〉)的那一刻,那一天。

一点浅悟,不当之处请同修慈悲指正。

【编注:本文代表作者当前修炼状态中的个人认识,谨与同修切磋,“比学比修”。】

(责任编辑:李明)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