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修 在工作中证实大法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一二年九月十八日】我把在工作单位中的修炼情况向师父做一下汇报,跟同修们切磋。

我从小就是个非常自我的人,自以为是,加上上学期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参加工作后工作得心应手,就更助长了这种坏思想,在单位里谁也看不上,对领导的政策经常在背地里或当着领导的面说三道四,因此,我虽然工作很认真,却由于自己的“直言不讳”和目空一切而不被领导接受。因此,在这方面遇到的干扰也多,跟领导的关系很紧张,领导把我放到一个业绩很差的、很混乱、谁也不愿意呆的岗位上班。

这两年,我意识到,自己这种状态已经严重的影响了证实大法。于是,我一直注意修去“执着自我”这颗心。开始,不知道怎么修,只是注意对人态度要谦和,跟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争执,要语气和善的谈谈自己的想法,对领导的政策则无条件服从。我以为这就是在修了。后来,我发现,虽然自己表面上挺“和善”的,其实,自己内心深处却一直处在压抑、困惑的状态中,有时遇到事时还会愤愤不平。表面上不动声色,内里却暗流涌动;行为上没有造业,心性却提高的不多。

看明白这一点后,我就告诉自己,扎扎实实的在这颗心上下功夫。首先,我告诉自己要改变看待别人不足的观念。以前,我看见谁有不足,心里就非常讨厌。如果对方的不足在我看来很严重,又“屡教不改”,那简直就要“老死不相往来”了。现在,我用法来衡量:各个层次的生命本来就是各有特点、各有不足的,因为生命就是正负同在的。作为人来讲,更是没有十全十美的,总是有缺点的,有缺点就有大有小,这其实不是真正的“错”。师父说:“作为一个人,能够顺应宇宙真、善、忍这个特性,那才是个好人;背离这个特性而行的人,那是真正的坏人。”(《转法轮》)想想多可怕啊,我修了半天,却连一个好人的标准都没有做到!总想坚持自己、改变别人,看到别人的不足不能慈悲包容,总想证实自己而不是想着付出自己的全部能力帮助别人、圆容整体,这就是不善不忍。

其次,我告诉自己,不能以我的标准作为唯一的“正确标准”衡量别人、要求别人。“不同层次有不同的法,不同空间有不同的法”(《转法轮》),这个宇宙正因如此而丰富多彩。常人的境界跟修炼人相比相差甚远,如果我拿修炼人的标准衡量常人,那我就会深陷厌烦之中影响内心的清明;如果我拿修炼人的标准要求常人,那常人就会深陷痛苦之中而对我心生怨恨。这无异于拔苗助长,这不是真正的善,对方也体会不到你的善。只有真正设身处地的理解对方、体谅对方的难处,只有在内心深处完全放下个人得失,对方也才能感受到你真正的、不带任何条件的善。

再次,我告诉自己,修炼人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向内找,而不能向外找。任何矛盾,都是修心的好时机。如果别人符合自己了,就高兴;别人不符合自己了,就烦恼痛苦,这其实是拿自己当标准,在衡量别人,向外找;应该把目光转向内,以大法为标准衡量自己、改变自己,不要再看别人、想别人、找别人、改别人。满脑子想别人的不对,整天算计怎么改变别人,怎么修?我提醒自己,当脑子里一出现“别人怎么怎么样”这种想法时,马上清除,那是思想业力。

想明白后,我自己都感觉到,自己“低调”了许多。在办公室,很少听到我侃侃而谈了。当领导布置工作时,我不再挑鼻子挑眼,而是认真领会工作意图,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如果真的有不足的地方,我会私下里和领导沟通,如果领导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也会酌情去圆容,把工作做好。当遇到领导和同事的误解和非议时,当看到领导和同事的不足时,我都能淡然对待,不去看重这些事,过去的就过去了,不在心里积攒别人的过失和伤害,不仅不记不报,还能做到以德报怨,在工作中兢兢业业,认真钻研,早来晚走。

这样,一段时间以后,我的工作业绩越来越出色,在本区评比多次名列第一,领导也完全扭转了对我的看法,多次在大会上公开表扬我,号召职工向我学习。

写这篇文章时,我又发现了自己的一个不足。就是还是没有做到真正的无私无我,对同事们还是不够体谅。虽然我表面上非常肯干,但内心还有一念:埋怨同事偷懒,总是等我干好了,他们拿现成的,还理直气壮,好象那样很正常似的,却从来不知道帮我做些什么。其实想想,常人们生活的都很辛苦:求财不得苦,被情折磨苦,为名所累苦,业力压身苦,病魔缠身苦,人人如敌苦……,唉,仔细想想,常人真是没有一天不生活在苦中!而我作为一个修炼人,一个大法弟子,一个处在无病状态、身轻体健、思维清晰敏捷、没有执着所烦所累的超常的人,怎么能要求常人跟我一样的付出呢?他们也确实做不到哇!另外,也反映出我对得失还是动心的,还是计较,妒嫉别人的安逸,妒嫉别人不劳而获,甚至还害怕别人因此超过自己。这是一颗多么不好的妒嫉心啊。今天它被曝光了,从现在开始我就要清除这颗心,真正做到心底清净无一杂念,不管干什么,都能清清净净的,心底无私可鉴日月,即使扫地也要做到是一个修炼人在扫地。

谢谢师父的慈悲苦度!以后我会更好的修自己,争取做的更好一些,让师父少一些操心,多一些安慰!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