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传文化】不计生死、一心为民的明朝贤吏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零七年五月十三日】况钟(1383--1442),字伯律,南昌靖安人,是我国明代的著名贤吏。他的家境贫寒,其父仲谦为生活计,把他送给黄氏收为养子。况钟七岁丧亲母,自幼经受穷苦生活的磨练,不忘民间疾苦。他廉洁奉公,勤奋博学,任劳任怨,一心为民。深得民心,逐渐为朝廷倚重。永乐帝就奖赏过他31次。宣德五年(1430年),他担任当时被称为“天下第一剧繁难治”的苏州知府之职。苏州当时的社会状况很坏:赋税繁重,官员腐败,驻军扰民,民怨沸腾。治安状况也很差。

况钟来到苏州,便下决心要拿老百姓最痛恨的贪官污吏开刀。他先不动声色,明察暗访,把恶吏的罪行一一查实,记录在案。一个月后,他召集官吏及若干民众代表,当场宣布:一、奉圣旨惩处作奸害民、罪大恶极者。二、令乡里吏员,秉公从速,把自己管辖下的人户,分列善簿和恶簿,登记上报。规定:积大善者给予大奖,积大恶者给予重罚。有小善者则嘉勉,有小恶者则训诫。场上众人听罢,立即深为悚然。况钟喝令推出六名作奸犯科的吏员,宣布其罪行及有关证据,命令推出斩首。并将他们的罪行,张贴城乡各处。这些罪犯,都是百姓平素深恶痛绝,敢怒而不敢言的家伙。百姓得知,拍手称快;民心大振,欢欣雀跃。况钟随后又以贪污罪,罢免了昆山知县汪士铭等十二名县级官员。苏州地区的社会风气和治安状况,很快得到好转。

况钟走访农户,了解到农民因税粮负担过重的痛苦实情。于宣德五年(1430年)七月二十六日,派专人向朝廷呈送“求减秋粮72.2万余石”的第一份奏章;八月初八日又呈上第二份奏章;十月初六日再呈上第三份奏章。以上三份奏章,都遭到户部的批驳,也被宣德皇帝所申斥。况钟深忧百姓的困苦,他决心为民请命,把个人的前途和生命,都置之度外。在上述奏章中,坚持请求朝廷开恩,为百姓减免,并大胆指出皇帝“失信于民”。最后终于说服了宣德皇帝,答应了况钟的请求。在这个过程中,况钟的家人和同僚,都为况钟捏了一把汗。

况钟还积极的制定出许多便民措施,如农民纳粮,就近入仓。多设一些“济农仓”,解除了精壮劳力忙于送粮,因而耽误农时的大难题。还制定了“纳粮勘合簿”“力役仓”及“济农仓本金”,无息贷款给贫苦农民,扶助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时人赞颂说:“周密而不疏,施行甚易而不烦。”不到一年,农村面貌大大改观。

宣德六年三月,况钟因奔继母之丧,回到原籍。苏州局面因此陡变,旧政乘机复辟。秋粮再也无人替农民减免,而且加倍苛收;贪污之风,重新风起云涌;恶吏虐民,小人又来当道;甚至有人奏控况钟利用奔丧之机,收受贿赂。此奏控由巡抚成均作证支持。事态闹得很大,也很严重。宣德帝令都察院详加勘查。结果证明成均他们一伙是诬告。当时,湖广巡按周兼大人,来到吴江,亲自见到当地百姓念诵“况知府办事勤谨,赋役均平,吏畏民服。今况大人离去,小民如失父母!”周兼深受感动,就主动上奏朝廷,请求朝廷复起况钟,以慰万民。与此同时,苏州三万多民众,联名上奏,恳乞复起况钟。上述两个奏章,是不约而同的。于是宣德帝允准了。时隔十个月,况钟复回苏州任职,歪风邪气大败。正气大升。苏州大治。路无衔冤吁叹之苦,民有诵德安居之乐!

苏杭本是佳丽地,风情万种无日休。但况钟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自奉相当严慎俭朴。内衙陈设简陋。每餐一荤一素。他在苏州任知府十三年,而靖安老家未添一片瓦,未买一分地。他平日严格教育管束家属,尝写诗诫示:“膏腴竟作儿孙累,珠宝还为妻女瑕。”他逝世归丧老家时,灵船上除了日用家物之外,只有书籍若干。真是“两袖清风见祖先,未带江南一寸绵。”

况钟在病重期间,七县百姓,先后都到祭坛、寺庙,为他祈祷,有许多人祈求神明,愿“以身代死”,来换得他的健康长寿。

况钟病逝于官署,享年六十。著名清官海瑞称赞况钟:在苏州任地方官十三年,“胜做十年救时宰相”!

可见:官员无论高低,均需卓有实绩。只要一心为民,人民永记心底。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