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修养德行 福报子孙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二零零六年九月十一日】北宋初年,朝廷中有位名臣叫王佑,字景叔,是大名莘县人。他文武忠孝,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户部员外郎、兵部侍郎等职,封晋国公。

王佑掌管诰命时,学士卢多逊因为排挤赵普,所以多次拉拢王佑依附自己,总是想方设法去暗害赵普。王佑并没有屈从于他,反而多次劝说卢多逊,希望他不要去暗害人。

当时符彦卿镇守大名,治理的很不好。宋太祖打算让王佑去代替他,便派他先去观察一下符彦卿的动静,并许诺事成后会给他加官进爵封为宰相,对王佑说:“大名是你的故乡,你这次可是衣锦还乡了。”

王佑到了大名后,经过调查,发现符彦卿并无什么过错,只是他的两个仆人依仗权势,为非作歹。王佑于是只将两个仆人治罪流放,并没有牵连无辜,然后回京把详情上奏了皇帝,并且以自己全家百余口的性命来担保符彦卿无罪,又劝谏道:“五代的国君,大多因为猜忌而乱杀无辜,所以他们享有国家的时间不长,希望陛下能够以此为戒。”

符彦卿免于被治罪。但宋太祖认为王佑太耿直,一气之下将他贬为华州司马。

王佑摒弃私心,公正调查处理,没有治符彦卿的罪去向皇帝邀功请赏,也没有回家乡恃权势充威风,反而惹怒皇帝自己被贬,可最终一场冤案被他平息,当时的人都说王佑这是做了件积阴德的好事。

王佑要到被贬的地方去就任时,亲友都来送行,大家都替他惋惜,说他本来可以做成宰相的。王佑笑着说:“虽然我做不成宰相,但我的儿子必然会做。”

行善积德不但自己会有福报,而且会荫泽子孙后代。注重修身养德的王佑自然知道这一点,他曾经亲手在庭院中栽植了三棵槐树,说道:“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我以此作为标示。”

后来,王佑的儿子王旦果然成为宋朝名相,封魏国公,谥文正。另一个儿子王懿中进士,任袁州知州;王旭任应天府知府;孙子王素官至工部尚书,谥懿敏;王质任天章阁待制。子子孙孙都非常贤德。人称“三槐王氏”。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写有一篇《三槐堂铭》,赞颂王佑行善积德;子孙享福报,福禄绵长这件事,告诫人们天道不可违,因果报应真实不虚。其中写道:(译文,仅供参考)

“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包申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来他的真实意愿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

我根据所见所闻来验证,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

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于正直不阿,不为当世所容。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当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现在如果把东西寄存在别人处,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报。如同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

我没来得及见到魏国公(王旦),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上天将再一次使王氏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的贤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王佑)与李栖筠(唐代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则不如魏公父子。由此可见,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

懿敏公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诗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把他记了下来。铭曰:‘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家业,跟槐树一起萌兴。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我辈小人,一天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机求取名利,哪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侥幸,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啊!’”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