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念”的一点个人认识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2003年5月11日】常人的一念往往出自于为“私”。每个人在和别人交往时都是如此,故而矛盾利益冲突不断。我在讲真相过程中竟然也常和他们发生争论,甚至争辩,尤其发生在自己熟悉的人或同事之间。我不止一次反省自己念头的出发点是否是为私,最终我认为我没有私心,我真的是为了让他们认清真象,免于被淘汰。可是为何总有矛盾呢?

有天,读《精進要旨》看到了“无私无我”一词,我突然明白了,在这一点上我虽做到了无私却未做到“无我“,我应做的只是讲清真象,做我该做的,而不能执著结果、求结果。相信还是不信,那是他们在选择,他们在摆自己。而如果我打着为他们好的旗号强行在灌输他们、非得要他们信我说的,那就等于我在替他们选择,剥夺了“他们自己”的选择权(尽管我知道那其实并非是他们“自己“,我很伤心)。

我该:尽量想到他们的接受能力、他们每天把什么看的更重,顾及一点“他”,而不应太顾及“我”,而不应太执著于我想让他们如何如何,我想如何如何,我想达到什么效果。这太多的“我”使我的思想不纯净,也许对方感受到的并非是我的善意,而是感受到的是“我”要说服他,逼迫他必须相信我。

我认识到“无私”与“无私无我”之间有很大差距,其实我要如何、我想如何、我的认识、我的观点、我的角度、我的看法儿、我要怎么样……,这众多的“我”是不是也并未真的摆脱“私“呢!考虑问题时我如果多想一想:他的观点是……,他的思维角度是……,他的思维起点是……,他的接受能力是……对他有没有伤害,对他有没负面影响,也许这样效果会好点。不仅没做到无私无我,常回想自己讲真象时的心态,其实是有所求,总想达到一定的效果。总认为没效果我干吗要讲,白费我的唇舌。其实有“求”就已经不正了,师父说“做而不求——常居道中”(《道中》),炼功人求什么都不对(即使炼功也当有心炼功无心得功)已经不是正念了。我往我的思想上追查下去,发现“我”体现在方方面面,在与同修协调上我强调“我”甚至事后还在想着我不是为私的,还在为己辩护,没有认识到这所谓的“无私有我”正是私的变相。在学法上我也在强调“我”,而非是我在同化法。

今后的讲真象中,我会更加纯净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思维和话语更因同化法 而更具有法的威力体现,使更多的人能明白真象而清醒,不再因自己对“我”的执著,而使他们错失机缘。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