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学初探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2003年1月27日】

物质的质量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物质的概念是占据一定空间并能被一种或多种感觉感知到的东西;物质是有质量且占据空间的东西。要能够认识物质,就必须认识空间和质量,至于说感官的感知,那就只能是因人而异了。因为质量的定义就是,质量是物体惯性(inertia)的度量,是物体对加速度的阻力。我们一直在试图相信,物质的质量是物质的内在属性(惯性一词的英文词根有“内在”的意思),可是这一点已经受到了严肃的质疑。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理:F=ma (作用力=质量×加速度)。力是什么?力的定义是趋向使物质发生变化的能力,使受力物体产生加速的原因。但是我们对质量的认识根本就不能离开作用力和惯性来谈论,而作用力对于物体是外在的,并且只有物体在受到作用力时才会产生反作用力,所以尽管我们仍然认为反作用力和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可是却存在因果关系。但不论在何处测量质量,据信其数值不变,它遵循狭义相对论(relativity),根据这一原理,艾伯特·爱因斯坦于1905年宣称,物体的质量是其总能量值的大小。例如,物体的能量由于动能或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质量也随之增加。物体的质量m决定惯性,惯性阻碍加速度a。如果作用力F不变,那么如果质量m增加,加速度a就下降,反之亦然。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什么给了物质这种惯性质量的属性?物理学家们有时会扯到“马赫定理”,但是从来只能给出一个关系式,确实没有回答过为什么。1992年,加州大学长滩分校教授Alfonso Rueda (professor at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in Long Beach)用牛顿经典物理学证明了牛顿第二运动定理。原本这是牛顿物理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并未经过证明,可是对这个定理的分析证明是因为基于这样的概念而成功的:存在一个背景“光海”--量子真空的零点电磁场。可见光是电磁波的一个狭小子范围。事实上,Alfonso Rueda,Bernard Haisch (staff physicist at the Lockheed Martin Solar & Astrophysics Laboratory in Palo Alto, California) 和Hal Puthoff 早就说过,质量是一个假相。物质抵抗加速度并非因为其具有内在的什么质量,而是因为只要产生加速度,零点场就发出一种力。用形而上学的术语说,就是存在一个背景的“量子”光海充斥整个宇宙,这种光产生一种力对抗加速度,当我们推动任何物体的时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个世界中的物质看起来是固体的、稳定的实体。1998年Alfonso用爱因斯坦相对论物理理论分析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个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的每一个瞬间,都是被光的海洋所支撑出来的。用有点超自然的名词来说明,世界的背景存在着一个光的海洋充满了宇宙,这种光产生一种力,会阻碍我们推动任何物质体所产生的加速。而这就是为什么组成我们世界的物质材料看上去会是固体的、稳定的存在[1]。

看来把质量作为物质的内在属性是有点想当然。不但如此,对质量的测度,也不可能离开重量的概念。这样定义的质量称为重力质量,19世纪时,罗兰德·厄缶(1848~1919年)实验证明,重力质量和惯性质量没有区别。

从质量的定义,根据大法的法理,我们知道,现代科学所认为的质量就是一个物体在其所在境界所受到的制约牵扯力。

师父在《在2001年加拿大法会上讲法》中说:“因为地球与三界内的一切生命、一切物质,包括空气、水、所有的一切在三界之内存在的物体都是由三界内所有的各层粒子构成的,各层的各种粒子之间是有连带关系的。”我理解,“……是由三界内所有的各层粒子构成的”之中“所有的”意思是,如果三界的层数是100,那么,三界内任何一个物体,同时具有这100层粒子,只不过那个生命(元神)存在与其对应的那一层。一方面这就是师父讲的三界内人、生命的层层的身体。在《转法轮》第七讲的“杀生问题”里面同样讲到:“我们发现,当一个人降生的时候,在这个宇宙空间当中的一定范围之内有许许多多的他同时降生,和他长得一样,叫一个名字,做的事情又大同小异,所以又可称其为是他整体的一部分。”联系《在2001年加拿大法会上讲法》这一段:“当然啦,同样重量不同体积连带是一样的,体积小而物质密度大的物体和体积大的物体所具备的连带关系同样多,所以感觉同样重。”还有“地球表面是一个层次的界限,在这一层次中可以横向运动,因为都在一个层次中,而向超越其层次的高层运动,就会被拉回来,因为地球上的物体就是这个层次的粒子所在境界。”

由此我们知道,一个物体放在不同的层次境界中,其制约牵扯力很可能是不同的,事实上也确实不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F=m1m2G/d2,G为引力常数)就是说明的这个问题。这牵扯力的不同来自于不同层次粒子的联系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认识的质量,不但大小会随着物体所在境界而改变,而且其联系的实质也在随着变化。我们对质量的测量,是根据m=F/a ,适用范围是低速宏观物体。为什么牛顿力学只能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惯性系,却不能适用于高速运动、加速运动系呢?

根据大法的法理,我们知道,低速、宏观意味着“同时同地”的横向另外空间,高速、光速对应着纵向层次另外空间,加速度到一定程度最终会导致横向层次空间的突破。纵向层次的另外空间肯定和横向层次的另外空间难于同日而语。要更精确地认识物质的质量,是不能脱离对空间的更精确认识的。

另外的空间

恐怕我们的科学对我们所存在的这个空间的认识都有问题,暂且不管它怎么说的,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爱因斯坦对时空的认识比其他人高明在哪里。他有一个著名的光速不变假设作为自己理论的一块基石,虽然很奇怪却获得了相当范围的成功。我当然有理由怀疑他是学习《圣经》受到了更大的启发而不是根据什么光的极高速度,在《圣经·创世纪》里明确地记载:“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而耶稣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

我们姑且不讨论这里跟中国古老的创世说的惊人一致,在这里很清楚地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这个宇宙里的光是最早创造出来的。

爱因斯坦有名的质能方程式:E = mc2,我们早就知道。可是为什么物质的蕴含能量会跟光速常数有关系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能量蕴含在原子核内?也就是核能的实质是什么。

根据大法的法理,我认为,首先不存在什么抽象的所谓的“波粒二象性”,只有粒子,光是粒子。我们这个空间的宏观机械波对应许许多多同时同地另外空间的物体的运动,我们这个空间的电磁波对应一个横向微观层次另外空间的物体的运动,我们这个空间的能量是高层空间的物质解体。换言之,如果我们掌握了不同层次的微观,那我们就可以得出不同层次的质能方程。还有,这个等式背后还隐藏着空间的前提作为条件才能成立。

另有科学家们(Ghassemi Institute For Technology Transfer)提出了时空-物质理论,认为:一种象水一样的物质,形成的旋涡导致物质的凝聚成型、旋涡的旋转特性构成了物质的运转。该物质弥漫着整个物质,传播电磁波等及其振动。各种原子和亚原子粒子、光和辐射等都是电磁波导致的。离开自己的波形,物质就不复存在。如同水上的波纹,振动停止波形消失复归于水。如果物质的振动消失,物质就会消失复归于空。东西方的古人都把这种神妙的物质叫“气(以太)”。自从进入20世纪这个概念就被抛弃了。现代科学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古人的门槛儿下。尽管科学家可以用其他的词来描述,可是内涵还是同样的。比如,科学不能解释为什么宇宙有80%的暗物质,而且发现不了暗物质。这只能说那是不同的物质存在状态,具有流体特征的粒子存在状态。不运动就显得是空空的空间,运动起来就表现为我们这个可见宇宙的各种粒子。在加州长滩的美国物理协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in Long Beach, California)就接受了这个理论。他们认为胶子是不存在的。我们观察到的核力其实是时空的压力造成的,没有什么胶子存在。因为我们假设了时空(空空的空间)没有质量和压力,所以宇宙里面的物质就丢失了!因此宇宙里并不存在什么暗物质,只不过是一切星系都漂浮在这无边无际的流体里面[2]。

如果这一理论成立,就会给现代科学一个颠覆性的冲击。提出这一理论的科学家假设了新的物质质量公式:m=gL3,这里L3是物质所占的空间体积,g是物质与时空的转换常量,有待试验或理论证实。这个定义颇符合东西方古老气论“聚则成形、散则成物”的神韵。

“我们一般炼功的人,刚刚长功的人,发出的能量颗粒很粗,有间隙,密度不大,所以威力很小。等到层次越高的时候,其能量密度比一般水分子还要超过百倍、千倍、亿倍,都有可能的。因为层次越高,它的密度越大、越细腻,威力越大。”(《转法轮》)

我这样理解,低层次空间的能量颗粒粗、密度小、威力小、质量也小,可见这里边有一定的正比关系,那么我则希望这样定义质量:m=EL3=EV0= VV0,这里含义说明如下:

m:连带关系。但是仅仅涉及一个纵向空间的差异。是个粗略的估计。有两种质量,一种是作为某个小空间的一个粒子,一种是作为所在大空间的粒子群。两种不是两个。目前科学所研究的是后一种里面的一个。

E:这个物体在一个层次中的能量,也就是能量是有层次的。被另外空间对应粒子的大小所决定。

V0:这个空间的体积。

V:另外空间的物体对应到这个空间之后的体积,不是我们直观视觉意义上的体积大小,是我们这个空间物体的粒子振动波所对应另外空间物体的大小,是对应到我们这个空间的能量。由粒子的振动频率来决定。

因为另外的空间太庞杂了,自己的理解也未必全面,而且这里只是提出问题的解决方向而并非定出结论,所以未敢贸然细述。

频率

已经发现,宏观物质并不是直接由原子、分子组成的,而是由分子或原子团簇组成的,这些团簇决定了宏观物质的属性,比如:金属、合金、水、空气、木头。我认识到这些团簇已经十分接近于大法师父讲过的粒子不同排列就会导致表面物质的变化。比如说水,Thelma MacAdam 研究发现:水是化学中性的,但它是我们已知的一种最好的溶剂,它可以捕获其它物质,即水分子总是倾向于围绕其它物质分子形成团簇,组成聚合物或者联合体。对于钢铁,事实和化学课本告诉我们的“事实”完全相反,钢铁是铁原子和碳原子结合的团簇。这个地球上目前唯一我们不能确定的,是印度德里的那根极高纯度的铁柱[3]。

而我认为,既然波是另外空间粒子的展现,那么声音就是声音粒子的团簇、色彩就是光粒子的团簇、文字是文字粒子的团簇。那么和悦的声音就是规则漂亮的声音团簇结构,靓丽的绘画就是动人雅致的光粒子团簇,感人的文章当然也就是美好的文字团簇结构了。而如果我们真的探测到那个空间,很可能发现这些规则的结构都是一个个生命的身体细胞呢!

在我们这个宇宙中,这种粒子的振动才是我们所能够感受到的一切运动的来源,才是我们所能认识到的能量的唯一体现形式。

粒子之间的共振,则是一切信息得以通讯的基础。或者说,这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中生命体现的唯一形式。每一个不同大小的、不同结构的团簇有不同的振动和共振频率范围,一切已知能量形式(电磁波)的传递都是通过这些不同大小的团簇的共振进行传递的,也就是不同的团簇选择传递不同波段的电磁波。“人心齐、泰山移”、“以柔克刚”都可以用来恰当地描述共振现象。

Wolfgang Ludwig (Physicist and Advisor to World Research Foundation)说:工厂的水处理过程会在水里留下信息,而且水会把这种信息传递到其它系统。水可以用化学方式消毒杀菌,可是污染在某段波长的电磁振动却不能去掉──而这振动频率可以精确地对应污染物。因此,即使经过了净化,水还保留着那些对健康有害的信号。没错,水有记忆。Johann Grander研究发现,如果水曾经被重金属、硝酸盐等损伤过,哪怕经过了彻底的化学或过滤处理,遗留的振动、信息仍然会保留下来。Jacques Benveniste (Professor, Frenc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of the University of Paris)也研究过水的记忆。他主持的好几次实验都证实了这一点。理论物理学家Lynn Trainer (University of Toronto) 重复了这几个实验,觉得这种反应可能是某种留在水里的“物理”记忆导致的。Johann Grander的研究按照3个主要原理发展:水是一种信息载体,水具有记忆,水的负面信息可以擦除[4]。到目前为止,对水具有感知、记忆这一点最为直观和令人惊叹不已的展示,是日本IHM研究所所长江本胜先生的水结晶实验。

关于共振的研究有一段历史趣话,特斯拉(Tesla Nikola,1856-1943,美国电气工程师、物理学家,于1818年发现了交流电原理。)先生的许多研究发现被压制了许多年,而其中有许多相当有突破性。他曾经对共振现象很着迷,并且相当成功地造了一个振荡器来搞人工地震。在曼哈顿的一天傍晚出来散步时,他把一个闹钟大小的电池振荡器固定到了一栋正在施工的大楼的钢梁上。他把振荡器调到了一个合适的频率,结果没几分钟使整栋楼都开始摇晃起来,连脚下了地面都跟着震了起来,使正在施工的工人们大惊失色,以为地震了,结果警察也闻风而至。当然,在恶果要出现之前,他把振荡器收起来了[5]。

根据特斯拉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结论,1958年,Robert Monroe (the founder of The Monroe Institute in Faber, Virginia )用来确定研究睡眠状态可行性的研究,出现了惊人的结果。通过试验研究声波频率对大脑的作用,门罗(Monroe)成功地把一个鲜为人知的知觉状态完全从物质身体给隔离了出来。研究小组称之为离体感受(或离体经历,Out-of-Body Experience),这个术语从此就开始被广泛用来描述许多费解的精神状态(mind-state)。他所使用的声学原理就是广大电子工程师所熟知的双声道振动调频(binaural beat frequency modulation),这是现代的无线电收音机的关键原理。不过,门罗把这个概念从无线电领域用到了生物电子学上。

粒子之间的共振还导致了所谓的全息现象[6]。

1982发生了一件大事,在巴黎大学的物理学家Alain Aspect领导的研究小组,完成了一项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一个试验。尽管鲜为人知,可是他的发现确实可能导致科学改头换面。Aspect他们发现,在确定的环境下,诸如电子等亚原子粒子不论相距多远都可以同步沟通,无论距离是10尺还是10亿公里。而且每个粒子似乎总是知道另一个粒子在干什么。

这个发现破坏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最基本原理:没有什么可以超越光速。既然超越了光速,那也等于是突破了时间屏障,太吓人了!这促使一些物理学家急于摆平之,以免Aspect会有更加激进的解释。可是伦敦大学物理学家David Bohm相信,这个发现意味着客观现实并不存在,不管我们的宇宙看上去显得有多实实在在,本质上只不过是一个幻觉、是一幅巨大壮观又详尽的全息图。

几乎在整个历史上,西方科学都在这么一种偏见的驱使下驽力而行:认为研究物理现象的最好方法是分割并研究其各个部分,无论是对待一场雾还是一个原子。可是全息现象却告诉我们,宇宙中很多东西不能这么着去研究;如果我们把一个具有全息结构的东西给分割了,那我们只能得到一堆更小的整体,而不是零件。这个见解促使Bohm用另一种方式来理解Aspect的发现。Bohm认为,之所以亚原子粒子能和其他亚原子粒子不分远近地保持联系,并非因为它们彼此传送什么神秘的信号,而是因为它们的分离只是一个假相。他认为,在更深层次的现实世界中,这种粒子并非一个个独立个体,而是某个事物的不同部位。Bohm说,这就是Aspect实验所观察现象的实质。看起来似乎超越光速的通讯其实是在于更深层次时空的事物。我们所观察到了的一个个不同的亚原子粒子,只是我们看到那些事物的不同部分,这种粒子并非独立存在的“部分”,都是一个更深层更根本实体的一个个侧面。因为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每个东西都是这种“幻像”组成的,我们的宇宙本身只是一个全息映像图。

Bohm大胆地说,可能全息底片层次的现实是个起始阶段,往下还存在着更深层的宇宙。Bohm不是唯一发现宇宙是全息显像图的证据的研究者。在大脑研究领域独立研究的斯坦福神经物理学家Karl Pribram也很同意自然是全息显像的说法。Pribram是因为困惑于大脑是如何存储记忆的难题而被全息模型所吸引。他几十年来大量的研究都显示出,记忆不是被局限在大脑的某个固定区域,而是散布在整个大脑。在二十年代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试验中,大脑研究科学家Karl Lashley发现无论老鼠大脑的哪个部分被摘除了,都不能擦除老鼠在手术前学会的完成复杂任务的记忆。唯一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机制能够说明大脑记忆的这种“整体存在于每一个局部”的特性。60年代,Pribram碰到了全息的概念,意识到这就是脑科学家长久期待的解释。Pribram认为,记忆的编码不是在神经元里面,也不是在微小的神经元组里,而是以纵横交错遍布大脑的神经刺激构成了一幅记忆的全息“电影”。换言之, Pribram认为大脑本身就是一个全息显像图。

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有大量证据可以证实大脑利用全息原理来工作。Pribram的理论实际上已经在神经物理学家中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阿根廷裔意大利研究者Hugo Zucarelli最近扩展了的全息原理能够解释大脑的这种能力。Hugo Zucarelli还发展了一种全息声录音技术,可以几近完美地再现现实声音场景。Pribam认为,从数学上我们的大脑通过频率域的输入来构建“实在的”现实,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相当多试验的支持。已经发现,我们的每一种知觉都对相当宽的一些频率域有感知,而这一点曾经很受质疑。研究者们还发现,比如,我们的视觉系统对音频有感知,我们的味觉一定程度上依赖“气味频率”,甚至我们体内的细胞都能感知许多种频率。这些发现说明,只有在意识的全息范畴,这些频率才被挑选分类成惯常认为的不同感觉。

最让人惊奇的是,当把Pribram的大脑全息模型同Bohm的理论放到一起。如果世界的实在只是一个衍生的现实,这里的一切实际上都是频率的全息显像图,而且如果大脑自身也是一个全息投影并且只从大全息图的频率中选择部分频率再把频率变成感官知觉,那么客观现实成了什么?很简单,不存在。

这个物质世界是个虚幻、幻象,尽管我们会认为我们是物质存在的,可以在这个物质世界里运动,却是个幻象。我们真的只是频率万花筒的“接收器”,我们只不过是被从这个幻象全息图中抽取出来变形到这个物质世界。这个惊人的现实的景象是Bohm 和Pribram理论的综合展示,叫全息模型。尽管有许多科学家怀疑,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他们认为,这可能是目前科学对现实建立的最精确的模型了。更有甚者认为这个模型甚至可以解释科学长期以来解释不了的许多神秘现象。很多研究者,比如Bohm和Pribram,已经注意到了许多超心理现象(para-psychological phenomena)根据全息模型就变得很容易理解了。还有就象Pribram指出的,在这个全息显像宇宙里,如果用全息理论来看的话,甚至是偶然事件都变得必然了。同时发生的事件或巧合突然有意义了,现实中的每一件事物都变的有所象征,即使是最意外的事情都表示有背后对应的原因。

通过《转法轮》中“遥视功能”一节,我们知道,“我们的身体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有一个场存在,这个场和德那个场还不是一个场,不是同一个空间的,但大小是一样的场范围。这个场和宇宙有一种对应关系,宇宙那边有什么,在他这个场中能够对应过来什么,都能对应过来。它是一种影象,不是真实的。……不过影子也是一种物质存在,它是对应过来的关系,随着那边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有的人所说的遥视功能,就是看他自己空间场范围之内的东西。”

我们还知道,就是宿命通功能也只是看自己空间场范围之内对应过来的影象。那么,既然这些特异功能看到的都不是直接的物质存在的真相而是影象的话,那我们的肉眼看到的也好、仪器观测到的也好,就更不可能是象我们所以为的那种“实实在在”了。而这些对应关系反映到我们的感知和测度,就表现为了粒子的共振:或者所说的“同步现象”,或者所谓的“偶然现象”。

就是这些粒子的共振现象,导致了我们所认为的大小远近观念的破灭,距离随时都面临失去意义,大小的概念也因此而摇摇欲坠。

时间

现代科学对时间的定义是,能使出现在空间同一位置上且其余因素均相同的两事件得以区分的一种量度。如果加上另外空间的前提就变得没有意义了,所以我们姑且不考虑它。

可是频率是不能离开空间和时间来谈论的,频率和时间并没有因果关系,却是一对孪生子。不过我们知道,在现实世界中,振动频率越高的粒子也越小、振幅也越小;而根据大法的法理,每一个粒子也都是一个空间,那么也就是说时间也跟粒子自身的空间是一致的。在现实世界中,越是微观的粒子其所分布的范围越广阔,根据大法的法理也就是其整体境界所占据的空间越大。

时间可以变换为空间来测度,另外的空间可以用这个时空的频率来反映。那么我认为,我们现在手段所测度的频率,可以作为对应另外时空的映射换算。所以我认为自己的质量定义:m= EV0= VV0还是很有道理的。

功、能量、力

象功、能量、力等,尽管有明确的概念区分,可是无论在定义上还是在实质上却是难于区分的。功的英文词是Power,我记得是牛顿提出来的,牛顿是个圣经学者。查字典发现Power本意是“力、权力、神”的意思,天上诸神就是the Powers above。综合中西方的共同之处,大概的意思就是导致事物发生改变的原因(动能)和维持事物不变的原因(势能),更抽象地概括说就是,功是存在和存在的原因。

可是根据物质的概念,能被感知到的存在就是物质!绕这么一大圈,如果我们还愿意承认物质的定义正确的话,那我们就会看到这么一点,我们这个宇宙的一切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方式,都是能量表现的不同侧面。即使不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我们也能看到这一点。

而我们还看到,质量、也就是能量其实是针对不同境界才有意义的。我们希望将根据这一点逐步地深入探讨所有现象的实质──生命。

索引文献

[1] Brilliant Disguise: Light, Matter and the Zero-Point Field, by Bernhard Haisch
[2] Space-Time-Mass Unified Theory at https://www.space-time.mass.com
[3] Resonant Arrays and Generation of Sound, by Slavek Krepelka, SDK, 26. August 2001
[4] Water: Essential for Existence, by Dan Stewart and Denise Routledge, Canada
[5] Tesla: Man Out of Time, by Margaret Cheney, Prentice Hall, NJ c1981
[6] The Universe as a Hologram, author unknown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