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大劫难之一:冰冻的巨兽坟场(二)

——11000年前的全球浩劫

EMail 转发 打印
【明慧网2001年1月26日】
1-2  从 速 冻 饺 子 到 速 冻 巨 象
―― 正 视 灾 变 的 速 度 和 跨 度

【!!!从温带变寒带,1小时降温45度!!!】

刚才“吃”了“巨象排”,速冻巨象也许会使你想到速冻饺子。咱们从“速冻饺子原理”来分析一下这场劫难的几个关键问题。

为什么饺子要速冻呢?如果是缓慢冷冻,饺子馅中的水分会形成较大的冰晶,严重影响饺子的外观、质量和风味!所以必须在饺子包好后,在零下30度以下速冻,才能保鲜。

从“速冻保鲜理论”可以看出,北极周围的冰冻巨兽,也是这样“保鲜”的。至此,我们不难理解专家说的:“这些巨兽死后立即冻僵,以后一直保持着冰冻状态,使得它们的肉和长牙保存得十分完好。”【1】大象是至少在11000年前冻上的,历经11000年完好不坏,可想冷冻的速度有多快!何况几吨重的巨兽更难冻透!

且慢,这还不算完。事实表明,这片土地在全部冻僵之前,曾经是温带平原,也就是说:在极短时间内,从温带平原变成极地冻原?!!!

极短时间是多久?1小时左右?!降温约45度!事实没有开玩笑。

※※※温带的动物和植物,大量冰封在北极地带※※※

西伯利亚北部的冻土层里,挖出皮糙肉厚的披毛象,并不奇怪,可是:大量根本无法生活在寒带的物种也和巨象混冻在一起:犀牛、野牛、马、羚羊、土狼、剑齿虎、狮子……还有人类的遗骸!

在最为寒冷的新西伯利亚,最典型的发现是冰冻的一株完整的果树,高70英尺,青翠的叶子和果实完好无缺地依附在枝头,这是典型的温带植物。而今天,新西伯利亚群岛上,唯一生长的树木只有1英寸高的柳树。【2】

北极点500英里内,曾生长着茂盛的沼泽。在冷岸群岛(Svalbard)中的司匹兹卑尔根(Spitzbergen),还曾发现过10英尺长点棕榈叶和睡莲,这是在暖气候、高湿度气候下才能生长的植物。

※※※巨兽胃里和嘴里的青草,还没来得及消化※※※

解剖巨象时,发现在冰冻的胃里,甚至在嘴里,食物还没来得及消化,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食物是风信子、金凤花、菖蒲、野豆等,全都保存完好,一眼就能辨认出来。【3】这是温带的植物啊?!

※※※不得不承认――接近北极的陆地,曾是温带草原※※※

事实无可回避,著名考古学家汉卡克说:“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个时候(公元前11000年以前),西伯利亚的气候一定相当温和,甚至温暖,适合万物生长……严寒的天气突然降临西伯利亚,很快把这片土地变成冻原。”

在这场劫难中,美国阿拉斯加整个西部,加拿大育康(Yukon)地区、西伯利亚大部(包括北极圈内的新西伯利亚群岛)……突然变冷,结果活活冻死了很多巨象和其它大型哺乳动物。【4】

&&&回味无穷的“思维体操”――从温暖到酷寒,1小时降温45度!&&&

如果灾变是缓慢发生的――风信子、菖蒲等温带草木早死光了,怎么能出现在巨象胃里呢?

只有骤然降温――动植物尸体才能保存的那么完好,而且温度得在零下30度左右。那么,温带气温以15度计,降温后的冰冻温度以最保守度零下30度计,降温幅度最保守的估计为45度!

如果降温过程超过1小时――巨象的胃里的青草就会被消化掉,可是没来得及消化。

会不会是:快冻死了的巨兽吃了冻僵的青草,然后才冻死了呢?如果是这样,就没法从胃里的食物估计劫难的时间,1天都有可能。其实,再严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疑问是不成立的。咱们从“速冻保鲜原理”分析:如果巨兽吃了冻僵了的青草,青草在胃里先要化掉,等动物冻死连胃也冻僵后,青草再冻上,这“冻――融化――再冻”,草就无法保鲜了,甚至烂了,也不可能象解剖时那样“保存完好,一眼就能认出来。”

气温骤降,风雪满天,惊恐的巨兽无处逃命,一头一头被冻晕、冻死了,有的连嘴里的青草都没来得及吞下,就冻僵了。1小时,也是最保守的估计!
不寒而栗的天灾!

&&&浩劫横扫全球,谁能幸免?&&&

全球的气候是关联的,是一个整体。近北极地带的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发生如此惨烈巨大的变化,不可能不牵扯全球。

是什么力量炮制了这场劫掠?其它地区发生了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

参考文献
【1】 The Path of the Pole, p258.
【2】 The Path of the Pole, p256.
【3】 Ivan T. Sanderson,“Riddle of the Quick-Frozen Giants”,(《急速冰冻的巨象之谜》), Saturday Evening Post, Jan 16, 1960, p82.
【4】 葛瑞姆·汉卡克(Graham Hancock) 著, 李永平译,《世界伟大考古纪实报告之二 ―― 上帝的指纹》(上册), p295, 298,1999,民族出版社。

(c)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




Advertisement